结构性心脏病诊疗迈入介入治疗时代,外科手段将走向何方?
心外科和心内科之间的边界未来是否会因介入技术的发展而模糊?
MitraClip介入治疗现存问题如何改善,未来,二尖瓣介入治疗将会怎样发展?
……
年4月16日,第三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大会,首届卵圆孔未闭规范化诊疗培训研讨会暨国家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工作会议召开期间,一场圆桌讨论如期举办,来自国内外的结构性心脏病诊疗领域的众多介入大咖齐聚一堂,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的谢涌泉教授抛出了议题:二尖瓣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未来,嘉宾们围绕这一热点问题展开了一场思想碰撞。
01
外科VS内科
MitraClip介入技术的现状和未来
内科观点:器械的进步必将赋能二尖瓣介入治疗,选择治疗方式时应为外科留有空间
站在内科医生的角度,浙江大医院刘先宝教授认为,从远期角度看,随着介入技术以及介入器械的不断改进,介入适应症会不断扩大,由高危人群向中低微人群拓展。短期内缘対缘技术相对比较成熟,更适合当下二尖瓣介入技术的推广。对于器质性反流的患者,虽然指南推荐高危患者可采用二尖瓣介入治疗,但对于中低危患者,尤其是适龄产妇,介入治疗手段也同样是可以考虑的。
而对于功能性反流,刘先宝教授仍持保留意见,他表示:“功能性反流,原发病的治疗非常重要,在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可考虑行介入治疗,如果不能严格规范介入适应症,可能会导致过度医疗,同时会影响介入治疗疗效的评价。因此,严格规范适应症非常重要。”
外科:MitraClip技术虽存在局限,但仍有术可解医院赵天力教授提出,单纯从外科角度出发,MitraClip治疗二尖瓣反流是一种姑息性的治疗手段。
“相较而言,我认为MitraClip更适合不能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高危患者,而具备外科手术指征的患者,根据目前的远期预后观察结果,仍应首选外科治疗。”
医院万松教授随后补充说道:“MitraClip的介入过程的确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由于需要术中超声的实时指导,当超声判断瓣叶位置受限时,介入会变得很艰难。”
万松教授同时指出,对于合并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及瓣膜成形失败的高危患者,瓣膜成形环也会影响经食道超声的声窗,从而不易判断二尖瓣瓣叶的位置,给MitraClip的介入过程制造了一定困难。
针对万松教授提出的问题,ScottLim教授紧接着给出了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解决方法。他表示,瓣膜成形环的确会影响经食道心脏超声的声窗,如果采用心腔内超声观察二尖瓣瓣叶,同样也会存在操作困难。
这时可以尝试经胸心脏超声采用胸骨旁长轴或短轴切面,这样反而可以更加清楚地观察二尖瓣瓣叶。通过不断调整超声探头的位置,也可更好地观察到二尖瓣瓣叶的活动及位置。
中医院潘湘斌教授对ScottLim教授表示认可,同时补充说道:“灵活应用心脏超声,的确会发现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医院郭应强教授随后指出,能否对瓣膜进行再次修复(re-repair),应是我们选择介入治疗或外科治疗考虑的首要问题。此外,尽可能地给患者留有再次手术治疗的机会,对治疗可能出现的疾病进展非常重要。
同样地,如果MitraClip如果能够通过技术的改进,留有再次介入的空间,其适应证也可进一步扩大;但如果仅有一次介入治疗的机会,在选择治疗手段时需非常谨慎。
“总的来说,无论内科还是外科,纠正瓣膜疾病时,不能仅局限于瓣叶钳夹、腱索修复,瓣环的修复也非常重要,可大大提高修复的远期效果,所以瓣环的修复也会引起大家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