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心”而辛苦,因为他的心里装满了无数病人;他也为“心”而欣慰,因为他的努力拯救了无数家庭;然而,他更是用“心”而忙碌着,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为了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现在已进入古稀之年的他,仍不忘初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坐诊、查房,为减少病人痛苦,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他,就是医院心血管内科李隆贵教授,国内知名的心血管病专家,专业技术三级。
在大家的印象中,李隆贵教授是一位外表威严、不苟言笑的人,他说话逻辑性很强,声调不高,但沉稳有力。他的话很少,而且言必谈工作,所以对他的个人情况,知之甚少。但从查到的资料上看,他的履历表却非常丰富。这位老人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之路,在成功背后,他究竟有着怎样的付出和坎坷呢?
壹
命运多舛有些路只能坚持下去
年
李隆贵出生于江西省波阳县响水滩滑溪村一贫农家庭,在他三岁时,父亲被抓去当壮丁,从此再也没见过父亲。在解放后,他的母亲深深地意识到,只有学知识才能闯出一片天地,于是将他送到学校去,可年少的他还不懂得母亲的苦心,以各种理由来逃避学习,结果都在母亲的坚持和“威逼”下继续学习。年高中毕业时,他以优秀的成绩被第七军医大学(原第三军医大学前身,现陆军军医大学)录取。进入军医大学后
李隆贵跟其他同学一样,怀揣着梦想和憧憬,开始了求学之路。解剖、生理、生化......正当他沉浸在医学知识的海洋里时,年,文化大革命来了,仅学了一年的医学基础知识的他不得不放下书包,到连队当兵锻炼。直到年
他被分到位于甘肃天水的兰州军区第医院当见习内科医生。“看病?”面对患者,仅有一年医学基础知识的李隆贵无从下手。这时的他深感自己离当一名合格医生的距离还很远,于是下定决心从零开始。上班,将老师的诊治方法牢记于心,虚心向医生和护士请教,参加各种培训班,连护理培训班都报名学习;下班,找来厚厚一沓医学书籍——“恶补”。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李隆贵“成长”起来了。带他的老师称赞说:“这小伙子不错,肯钻、爱学!”在临床工作中
李隆贵接触的心血管病人较多,诊断治疗也比较复杂,这让他对该病特别“上心”。他的医院的领导看在眼里:在随后的四年时间里,医院先后两次选派他到医院的心血管内科进修。年
恢复高考后,已经是一名优秀临床医生的李隆贵得知可以考研究生的消息后,毅然报考了母校-—第三军医大学(现陆军军医大学)医院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被母校录取,师从全军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李言让教授。优秀的指导老师,先进的实验设备,丰富的临床数据......让李隆贵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取丰富的专业精华。他不仅带着临床工作中碰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博览医学书籍,而且带着临床科研课题从设计、实验到通过论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最后以优异的成绩和表医院心血管内科。贰
医学源于积累坚持终有所获
80年代初,二维超声心医院普及,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病等的诊断都只能在心脏导管室通过心导管进行压力测试和造影剂获得确诊。李隆医院的前几年主要的工作就在导管室,面对这种周而复始的单纯工作,他并没有抱怨,相反还“乐”在其中,测试、观察、记录......半年后,李隆贵不但成了一名熟练的检查能手,还记录了一本厚厚的笔记,上面有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的相关数据,这为他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先天性心脏病传统的治疗方式是开胸行矫正手术,然而对于简单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创伤大,需全麻、及体外循环,住院时间长,另外手术后在胸前留下永久的疤痕,不利于患儿的全面健康成长。李隆贵根据之前对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数据掌握,以及对国内先进的治疗方式学习和临床实际,90年代率先在西南地区进行了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经房间隔与动脉导管未闭栓堵术,该手术切口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也快。随后,陆续开展法乐氏三联征经导管成形及封堵术、巨大及多孔房缺封堵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并发肺动脉高压封堵术、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介入手术。自年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以来,累计诊疗超过例。目前,该科室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都保持着国内一流的地位。叁
追求卓越精于“心”术
李隆贵以睿智的目光扫视当今世界最前沿的医学领域,并与自己所研究的课题密切联系,与祖国的现状结合起来思考,便有了一次又一次“心”的探索和突破。
在80年代末,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每年有近4万人死于心力衰竭,李隆贵被这数据深深地震撼了。他决定从扩张型心肌病开始,探讨心力衰竭治疗的新途径。
心血管疾病中,很多患者心率太快,如何减缓心率,减少心脏的负荷?在那个年代除了强心剂和利尿剂,没有更好的药物可以有效地治疗这种疾病。对此,李隆贵率领团队查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结合临床实际,将?-阻滞剂美托洛尔用于治疗扩张心肌病心力衰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临床治疗效果。
《中华内科杂志》在年,首次报道了他应用新型?-阻滞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心肌病心力衰竭的论文,随后十多年里他带领研究生在该研究领域共发表论文61篇,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也为中国的心力衰竭的治疗作出了一份贡献。
在医学上,各种科研成果用于患者身上都是建立在充分动物成功试验的基础上的。当时为了在动物身上制造心肌病和心衰,多数研究都是采用药物刺激动物形成心肌病和心衰。
李隆贵和他的学生认为,这种研究和病人的发病机理有一定的差异,所以他和学生经过反复研究,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快速起搏心肌病动物模型,也就是在动物身上安装起搏器,让动物的心跳加快,形成一种自然的心衰,然后再采取药物对症治疗,此研究成果得到当时医学界心血管病专家们一致认可。此后还应用该模型进行了心室重构及其干预的系列研究。
年,李隆贵和重庆心脏起搏技术工程研究所联合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复制心力衰竭模型的专用心脏起搏器,应用效果和国外的起搏器相近,而价格却不到进口起搏器的十分之一。
年,对于李隆贵来说时是大丰收的一年,他研制的心脏起搏器获得国家专利,《现代心肌病学》正式出版,还有两项科研成果分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年,第五届全国心力衰竭学术会议上,李隆贵教授首次向全国心脏病学领域的专家们报告了国内应用生长激素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结果。
肆
仁心仁术大爱写“医”字
“医生,我的临床症状和风湿性二尖瓣心脏病差不多,我怀疑……”
“我认为的你说的‘差不多’并不能说明什么,需要作详细的检查才能确定。你先别发愁,我们等结论出来了再考虑治疗方案,好吗?”
门诊中,李隆贵教授认真地为患者诊治。
对病症,李隆贵总是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在他心里只有为患者明确了诊断,按循证医学证据进行了治疗,才是对患者的最大负责。已经在临床一线辛勤耕耘了49年的李隆贵,不但医术高超,而且品德高尚,赢得了同事和广大患者的敬重,他十分体谅患者,他希望尽快为其确诊,让患者安心回家。他说:“我的多数患者都来自云南、贵州、四川等偏远地方,来一趟很不容易,及早明确诊断,及早得到治疗,既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又可以省点钱。”每次临床查房,他总是严格要求下级医生在诊断上要练就扎实的望、触、叩、听的基本功,不做无的放矢的物理、生化检查。在治疗上既要为患者病情考虑,又要为患者经济负担着想。同样,他也深得学生的爱戴,他没有“独享”成果,而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不仅从理论上进行指导,还手把手地带他们做试验,坚持在实践中指导。“作为一名老军医,一名老党员,我的初心就是救死扶伤,在生命有限的时间里,我将继续为广大患者贡献自己一份力量,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这是我至始至终的目标。”李隆贵说道。从考入军校开始,五十四年从医之路,五十四年无私奉献,李隆贵用自己的青春热血,铸就了一份对党和人民的大爱,对医学事业的大爱,对广大患者的大爱!李隆贵,江西省波阳人,年6月生,年9月入伍,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国著名的心血管疾病专家,技术三级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心力衰竭学组成员;中国心力衰竭协会副主任委员,《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临床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编委,《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特邀编委。主编的《现代心肌病学》是我国在该领域最早的一部专著;参与了《内科常见疾病诊断治疗进展》(副主编)、《心力衰竭基础与临床》(副主编)、《充血性心力衰竭学》(副主编)、《野战内科学》、《中国医学大词海》、《肺心病的诊断与治疗》等专著的编写,以及我国《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心血管疾病中国专家共识》的编写与审订。发表论文余篇,主编、参编专著共10部。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及医疗成果2等奖3项,3等奖4项;国家专利1项。年被评为第三军医大学“九五”科技先进个人,并荣立三等功1次。年晋升为技术三级教授。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育才银奖
推
荐
阅
读
?何作云:心路向血脉深处延伸
?肖颖彬:无影灯下创造“心“的奇迹
文字:李春梅
图片:武孟
视频:武孟李荣荣
编辑:李荣荣
刊期:
医院新闻看病就医
健康科普医疗热点
重庆市沙坪坝区新桥正街号
陆军医院(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