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很多孩子的家长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自己家的孩子一放学都很着急回家,一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厕所,有时候甚至连鞋都来不及脱,书包一扔急匆匆就跑进卫生间里解决生理问题去了,如果你问一问,就会知道,那是因为现在大多学校的厕所卫生条件都很差,异味满天,导致很多孩子不愿意在学校解决生理问题。
案例:
18年的时候,一家知名媒体选取了杭州作为调查样本,在市内随机找了个年龄在3到8岁之间的孩子做调查,主要是询问其有没有在学校憋着不上厕所的习惯。结果显示,个孩子中,憋着不上厕所的人数大约有个,占总人数的92%,甚至还有27.5%的孩子表示自己没有在学校上过大号,即拉大便。由此可见,学生在学校不愿意上厕所的情况是很普遍的。
广州有一对兄妹,受不了学校的厕所脏乱差,特地做了一份图文并茂的建议信给自己的校长,以此来控诉学校的厕所环境太差。
校长受到孩子的来信以后,很认真地肯定了这对兄妹,并且答应好好处理这个问题,这个校长的做法也让很多网友称赞。
为什么大多数孩子都不愿意在学校上厕所呢?
1、学校的卫生间环境脏、乱、臭
首先,学校里供给学生使用的卫生间使用的人很多,清理的速度跟不上导致卫生间里脏东西的堆积,在卫生间这样的相对密闭的空间里就很容易积累臭气。
其次是学生的不良习惯,比如男生小便时没有对准小便池,上到了外面,这样就算便后冲水,在小便池外的小便也会来不及清理。更恶劣的是很多学生没有养成便后冲水的习惯,解决完自己的问题就跑了,导致卫生间的环境更加糟糕。
最后,是学生没有妥善处理便后清洁使用的纸巾,随地乱扔,这样不仅不会导致卫生间的卫生环境恶劣,还会将排泄物当中的细菌带出来,学生进进出出也很容易生病。
2、孩子在糟糕的卫生环境中规则感和安全感的缺失
医院儿科莫秀芬教授认为,爱与价值感、安全感、规则的需要以及学习经验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四大心理要素。
排放整齐的设备、干净整洁的工具、空气清新的环境都能给我们一种有秩的规则感,而这正是学生们在学校期间需要和学习的,反观学校中卫生间的条件,没有及时清理的排泄物、随地乱扔的纸巾以及臭气熏天的空间都在挑战孩子们内心的秩序感,这种无序的环境让孩子们对卫生间避之为恐不及,不到憋不住的时候都不会轻易妥协。
有序的规则感,能够给孩子提供安全感,对于安全感的需要是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寻求的内在需要。成年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给自己安全感,而孩子不一样,幼小的孩子的安全感来源只能从外界环境中获得,比如说父母、亲近的朋友和长辈以及良好有秩序的环境,而学校厕所恶劣的卫生环境不仅让孩子嫌弃还会让孩子潜意识里感到受到威胁,这种安全感的缺失也使得孩子对卫生间敬而远之。
那想要上厕所怎么办呢,那也只能憋着了。
结语
局限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幼龄儿童对于周边环境给予自己的安全感要求会更高,特别是上厕所这一个私密的行为,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干净的环境,那么孩子是宁愿憋着也不会去上厕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