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去过这里吗?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
6月11日下午,从故宫博物院院长职位上退休2个多月的单霁翔来到杭州,用一张紫禁城的图片打开了话匣子,向浙江全省文化旅游从业者讲讲关于紫禁城的那些事儿。
“这个地方有好多名字,第一个叫紫禁城,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这里面留下了世界最完整的最宏伟一个宫殿建筑群;第二个名字叫故宫,这个名字是晚一点,年末代皇帝退位以后一个新的名字,今天它是世界遗产的名称,表明这里面留下最丰富中国文物的宝藏;第三个名字更晚,叫故宫博物院,年11月末代皇帝被驱逐出宫以后,不到一年,年10月10日成为一座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今天它也是全世界观众来访量最多的一座博物馆。”
今年4月,执掌故宫博物院7年的院长单霁翔退休。在他任期内,故宫口红、故宫火锅、故宫夜游、故宫猫等,不断刷新大家对博物馆沉闷的印象,单霁翔本身也成了故宫最大的“网红”。被称为“段子手”的他,依然是金句频出,幽默风趣,谈到故宫这些年每一次改变,如数家珍,因为他熟悉故宫的每一个角落,他记得有关故宫文物的每一个精准数字。在他走过的这7个年头里,故宫的开放面积由之前的52%达到年的80%以上。
细数故宫“改头换面”
7年的院长工作,给单霁翔最深刻的感触是,只有观众“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博物馆才是好的博物馆。
刚接手故宫博物馆时,这里的院舍、藏品、观众都居世界之最,在单霁翔看来,这却不是最重要的。“真正走在观众中间,这些‘世界之最’实际没有被擦亮。首先你说馆舍宏大,大部分区域没有被开放,人们根本进不去,你说你的藏品多,但是99%的藏品沉睡在库房,你说你的观众多,但是大部分人都是跟着导游的小旗盲目往前面走,看看皇帝坐的地方,看看皇帝躺的地方,珍宝馆看看,御花园走走就走出去,根本没有感受到这座博物馆应有的美丽。”单霁翔说。
如何让观众有尊严地逛故宫博物院?首先是环境整治,先把原本杂乱的广场整治得清新庄重典雅。经过一番努力,故宫博物院开启了三个大门,启动“厕所革命”增加了女士洗手间的数量,增加了母婴室。为了解决参观标识牌不清楚的问题,博物院做了块标识牌;为了解决讲解问题,研发出有40多种语言的讲解器;为了解决游客无处休息的问题,博物院做了把椅子,又结合环境做了很多树凳,可供人坐下休息;为了解决大殿光线问题,博物院研发采用了LED冷光源,既保护了文物,又点亮了紫禁城。
拆除总面积约平方米的栋临时建筑、全体工作人员禁烟、门窗打扫房屋清扫、文物归档整理……一项项举措下去,一个更干净、更宜游的故宫博物馆诞生了。
此外,博物院还用3年时间建成数字故宫社区,融公众教育、文化展示、参观导览、休闲娱乐、社交广场、学术交流、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并将用3年时间建设智慧故宫,实现安保系统更加强大。
让每一件文物都光彩照人
“当我们的文物得不到保护的时候,它们是没有尊严的;只有它们得到认真的保护,面对观众得到展示,它才光彩照人。所以我们下决心,从年起,用五年的时间,让我们保管的件文物每一件都必须光彩照人,我们做到了。”
单霁翔在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库房里见过被叠到11层的紫檀、黄花梨家具;在紫禁城南城墙下,见到了沾满灰尘的年前的菩萨像。他先是建起了雕塑馆,让之前“沉睡”在库房里的雕塑重新“活”了起来:年故宫开放区域达到了52%,年达到了60%,年达到了76%,年初已经达到80%。
说起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单霁翔表示:“这部片子豆瓣给的评分是9.4,超过《琅琊榜》和《舌尖上的中国》,最令我感动的是它赢得了年轻观众的心,70%点赞是在校的同学们。”
单霁翔讲了个故事。三年前,片中的“男神”——钟表匠王津在食堂碰到单霁翔,高兴地汇报说自己获得了国际电影节的白金奖,要去美国领奖。“我说你演什么了,他说我什么都没演,我就是工作状态被照下来就给了我一个奖。多少演员、导演梦寐以求的大奖,他什么都没演,到休斯敦把它捧回来了。这就是人们对我们中国工匠精神的褒赞。”
单霁翔说,医院汇集了名文物医生,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一半都是检测专家,国际文物修复学会把全球唯一的培训机构设在故宫博物院。医院配置了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例如分子结构分析设备、三维打印设备、热性能物理分析设备、纤维分析仪、高精度可移动显微镜、荧光能谱仪和荧光扫描系统等,还有全世界最大的一台文物检测CT机。这些仪器加盟以后,文物修复技术如虎添翼。
今年,故宫招收88名正式员工,有4万多人报名。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想到故宫来修文物。
退休后,请来这里找我
、
在单霁翔的大力宣传下,故宫成为了“网红”。
“石渠宝笈特展”火了《清明上河图》,“青绿山水特展”火了《千里江山图》,《我在故宫修文物》火了医院和一批修复专家,《国家宝藏》又火了乾隆“瓷母”、秦代石鼓。为了“唤醒”沉睡文物,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以“萌”为设计理念,使文物“活起来”。
单霁翔讲起了乾隆皇帝大阅图的改造。“这幅图里乾隆皇帝画得不怎么好,马画得特别精神,皇帝不要了,我们就把马剔出来做了水果叉,马头马尾巴马蹄子是铜,身材是瓷。大家知道有时候外事接待,给外宾送礼品有规定,不超过元,我们这个定价元,所以各个单位都来买我们的水果叉,叉买完了给我们提意见,说你们故宫博物院太不文明了,怎么把水果叉叉到马身子里面,这是我们设计的缺陷,今天我们改成这样。”他打开了下一张图片,叉子延到了马背上的剑鞘里。
如今,种文创产品走向世界,“上元灯会”门票迅速秒空……不断开放的故宫博物院,逐渐成为一片文化的绿洲。
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单霁翔滔滔不绝,一边操控着PPT翻页,对于故宫近年来修复的文物、新成立的研究机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案例,都如数家珍。
“我在故宫博物院已经工作了7年半,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才叫好的文物保护?只有文物拥有尊严、重新走到人们生活中,才叫好的文物保护。什么叫好的博物馆?只有博物馆在人们生活中有一席之地,人们进了博物馆流连忘返,来了不愿意走,走了还想再来,才是好的博物馆。”单霁翔说,“今天我们经过努力,我们无愧于时代,我们终于实现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今天完整的交给下一个年。”
退休后,单霁翔并没有离开故宫博物院。5月,他从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手中接过故宫学院院长聘书。这是国内首家以博物馆办学模式成立的“学院”。故宫是个教育机构,故宫学院6年来不断壮大,培养故宫学者的同时,还在全国十个城市建立了故宫学院的分院来传播文化。“大家可以到这里来找我!”单霁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