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革命为幸福生活加码

  小厕所,大民生。11月19日是第10个“世界厕所日”,目光聚焦“三十而立”的东港区,看它如何掀起“厕所革命”,如何将一处处公厕,变为一处处“风景”。

  建区伊始,东港区公厕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衡、管理不到位,脏、乱、臭一度成为公厕的代名词。为补齐这一短板,东港区坚持把公共厕所建设作为民生工程和优化旅游环境的重要工作,积极推进“厕所革命”,变“无厕之城”为“美厕之城”。

关键词:速度

  围绕实现市民“米如厕圈”的目标,东港区加快对公共厕所的建设提升,相继打造依河花卉、胶州路等一批高品质公厕。

  全面摸排,制定设计方案。东港区对短板公厕进行全面摸底、制定清单,应改尽改。同时,建立公厕升级改造设计方案审查机制,组织专家对照标准规范对公厕设计方案严格把关审核,确保公厕建设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严格标准,合理布局点位。公厕选址结合城市规划,尽可能建在小区、广场、便民市场等人口较集中区域,按实际情况细化施工、验收、管护等工作流程,因地制宜选定样式,确保达到公厕建设标准。

  及时验收,加快建设进度。通过巡查督导加快建成公厕建设进度,对建设进度较慢的进行重点督导,及时查纠问题。同时,明确竣工验收标准,以确保顺利验收。

  不仅如此,为缓解市民外出紧急如厕,特别是出租车司机、外卖员等如厕难问题,在主干道两侧绿地、公交站台、社区公园等周边区域“见缝插针”式地建设移动公厕。目前,东港区共养护座固定式公厕、46座移动式公厕。

关键词:精度

  在公厕建设中,东港区问需于民、以人为本,把好公厕品质。

  “小处着眼,大处着手”,东港区对公厕内部空间进行改造,增加厕位数量、拓展空间,配备负压除臭系统、新风系统、灭蝇灯、干手器等智能化服务设施,让市民如厕体验不断提升。

  同时,按照一级公厕建造标准增加第三卫生间,内部坐便器、镜子、洗手池、母婴护理台等设施一应俱全,传递出人文关怀。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公厕。通过公厕内的智能屏,可以了解公厕人流量和厕位使用情况,厕所内的温度、湿度也一目了然,新风系统会根据监测数据进行智能化运行,确保厕内空气清新。公厕从过去单一的功能,转变为多功能的服务设施,为群众提供了优质的如厕环境。

  以“找得到、进得去、蹲得下、留得住”为目标,东港区还倾力打造人情味、花香味、文化味“三味公厕”,每个公厕不仅在外观造型各有千秋,周边还种满与环境相融的花草苗木,充分体现出城市的细节之美。

  今年,东港区结合省运会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对迎宾路、青岛路10座公厕外观轮廓进行亮化提升,设计安装中英文标识灯箱,不仅提升了公厕夜间引导功能与整体形象,还让公共厕所成为城市一道道别样风景。

关键词:力度

  干净卫生的公厕,反映的是一个城市的文明形象和公共服务水平。东港区实行“定人、定时、定岗、定责”长效化管理机制,落实“六净四无二通”保洁作业标准,做到一厕一洁、随脏随洁,确保公厕干净整洁、卫生适用、方便群众。

  本着“早发现、早安排、早处理”原则,东港区加强对公厕供水设施、排水设施、电力线路以及内便器等设施的日常检查和维修。

  同时,严格执行公厕管理服务标准和考核细则,坚持定期考核和随机检查相结合,对公厕保洁员出勤情况和保洁质量进行量化督导,确保有效提升公厕环境卫生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温度

  近年来,东港区在完善公共厕所配套设施的同时,还在公厕旁边增设了城市管理服务驿站,配备微波炉、空调、饮水机、工具箱、应急医药箱等设施,为园林环卫工人、快递员、送餐员等户外劳动者解决“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等问题,成为了一个集文化、公益、便捷、应急等各项服务于一体的共享空间,为户外劳动者们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温暖的“家”。

  今年,在抗击台风期间,全区城市管理服务驿站24小时开放,为抗击台风的一线作业人员和户外劳动者提供热水、雨伞等应急物资,让每一位进来避雨、休息的人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一厕一景、一厕一品,东港区让“小厕所”改出“大民生”,为城市文明增亮添彩的同时,也为居民幸福持续“加码”。(全媒体记者姚彩虹通讯员许卉刘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r-jiaogulan.com/fsxejbgbbqhl/11584.html


当前时间: